|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有主见、懂规矩、独立自主的人,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努力,掌握方法、但你不必成为超人。
高自觉:如何通过正确纠错,培养孩子自觉性?
优秀的教育需要巧妙地引导孩子高自觉、高自控、高自制。只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性,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
父母怎么通过正确纠错,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1、有哪些错误的纠错模式?
我们先从一个10岁男孩小任的经历讲起,他是我在一次工作坊里认识的。他这样跟我形容他和他
妈妈一个普通的早晨经历:
早上闹钟铃一响,我还没醒,我妈就说快点起床了,你又要迟到了;穿个衣服批评我扣扣子方法不对;吃早饭,一定要让我吃完她准备好的所有早餐,然后嫌我慢,说早起十分钟就都解决了;拿起书包要走人,一定要让我检查一下有什么没带的,万一检查出来真有忘带的,赶快去拿,她又批评我丢三落四,不提醒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候就算忘了,我也不愿意去拿,免得被唠叨。
总之,我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快点快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错。
你听听看,你自己会不会也像小任的妈妈一样,经常催孩子、挑孩子的错呢?小任妈妈就直接跟我说:
没办法啊,如果你不催,他根本就不会动,总是要你推一推,他才动一动,一点学习的自觉性都没有。
小任妈妈的话,其宾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我们老觉得孩子不够自觉,所以着急提醒孩子把错误改掉。我管这种叫做快点+纠错模式,这样父母不但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不会更加自觉,甚至会影响亲子关系。
除了这种[快点+纠错」的模式,很多父母还会陷入另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纠错模式,叫做「纠错+讲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当她跟我诉苦,讲她和儿子的大战时,我一开始有些想不通,这么温和的人,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孩子又才上小学四年级,正常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跟父母爆发太大的冲突。
于是,我们两家人就约着吃了顿饭。我们一坐下来吃饭,我就发现了这位朋友的问题所在。
从她儿子坐下来开始,她就开始跟小孩讲,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你身上;当孩子拿起筷子时,她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在上菜的过程中,尽管她在跟我讲话,但依然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这,提醒孩子那。
在整个饭局中,我这位朋友的确是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跟孩子提什么学习成绩,或者要求孩子要表现得怎么怎么好,都是在轻声细语地提醒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要点。但作为旁观者,我明显看到孩子已经很不耐烦了,也不太想说话了,所以当我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不太愿意理我。
然后,我的朋友就跟他说,对人要有礼貌,张阿姨跟你说话,你就好好跟她聊一聊,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张阿姨说说,等等。
这时候,这孩子就语气很不好地说:「我觉得妈妈你很烦」我朋友马上说:怎么能这么跟妈妈说话呢!我怎么烦呢,我又没有怎么说你。
听到这,我就跟我朋友说:其实我也觉得你挺烦。
你看,在短短的一次饭局中,她时时刻刻用各种各样温柔的方式去提醒孩子。虽然她觉得自己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方式也很温柔,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满的,一直在挑剔,一直在纠错。
这种温柔纠错,是现在的父母很喜欢用的方式,80后的父母尤其擅长。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了过去自己父母那种粗暴的方式不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论、看过很多鸡汤文后,他们开始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做事才是对的。我把这种模式总结为:
「纠错+讲道理」模式。
很多父母抱怨说,已经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很好,也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甚至在看过各种鸡汤文后,都已经接受孩子的平凡了,可是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还是各种不满意呢?其宾就
是因为自己进入纠错+讲道理模式,让孩子觉得不耐烦。
2、为什么父母喜欢催促和纠错?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快点+纠错」「和纠错+讲道理」的误区呢?其实不管这两者的表现是什么,本质都是:希望孩子成为我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长们坚信自己的认识远高于孩子,坚信孩子只有符合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如果孩子的行为或者想法跟父母不一样,那一定是孩子走弯路了,要纠正过来。
在这样的执念下,父母必然会做的事情,就是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控制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方向,而忘记了了解孩子,给予孩子自己试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了能否上好的学校,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因此,无论孩子的智力、能力如何,他们都会按照通常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不是反思孩子的成长困难和需求,而是不断催促和纠错,希望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父母认为正确的轨道上,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独,都被父母忽略了。
有的父母觉得学习成绩不重要,坚毅的品格或开朗的性格很重要,因此,如杲孩子表现出不那么坚毅、不那么开朗的一面,父母就会很焦虑,会通过催促和纠错,希望孩子发展到自己希望的轨道上。
所以,不断的催促和纠错,就是为了两个字: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长。
只是有的父母会用比较简凿粗暴的方式来控制,有的父母会用看上去比较开明的方式控制。比如接受「平等」观念的父母,经常会给孩子各种选择,问孩子:你想要吃苹果还是香蕉?孩子两选一我们会很开明地接受。如杲孩子说:「都不要,我要吃冰激凌。」父母马上就会举出吃冰激凌的各种坏处,不允许孩子吃,一下就撕破了自己「平等」的面孔。表面上,我们给了孩子选择,但其实是让孩子挑一个我们给的选项,孩子的选择完全不能超越这个范围,这背后依然是控制。
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纠错方式是不对的,不能[快点+纠错」,也不能[纠错+讲道理」,也知道了我们催促和纠错的本质,其实是控制。那么,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纠错方式呢?
3、如何正确纠错?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反思对错,在想纠正孩子的错误前,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是对的吗?其宾,父母虽然经验比孩子多,思考能力比孩子强,但常常并不是对的。
为什么呢?我从社会学的角度,帮你分析一下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社会学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后喻文化」社会。简星说就是: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非常管用,具有权威性;工业社会是「中喻文化」社会,年轻人和老人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用处,两者处于平衡状态;而智能时代是「后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轻人的知识和技能引领社会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年纪大的人不得不向年轻人学习。
在这个意义上,当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反倒影响了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在后喻文化社会,我们做父母的,更应该向子女学习,即使他们只是个小小少年,但由于他们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环境是我们当年不熟悉的。
所以,孩子喜欢玩游戏不见得一定是坏事,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方面,当然,前提是在用眼健康的情况下;孩子喜欢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专心的表现,可能是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孩子具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不一定是叛逆,因为平等是未来社会的通用原则。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不一定是正确的时候,也就不会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不管是催促的方式,还是温和的方式,都不会用。所以,你发现没有?正确纠错,其实就是放弃纠错,放弃催促。
听到这里,你可能就觉得心里没底了,那不去纠错,不去催促,应该做什么呢?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当然不是,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弯下腰或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为他的同伴,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来讲,其实就是优势累积法,当父母不断纠错催促,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弱,孩子很可能认为父母指出的问题是真的,结果真的就越来越弱;但反过来,如杲父母尽量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即使一开始有夸张的成分,只要孩子把这种鼓励看作真实的,那么很可能会自我实现,结杲可能孩子也会变得很强。
具体要怎么做呢?还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父母要做到的,就是记住孩子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优缺点的说法是带着大人的价值判断,特点是客观的事实和状态描述。
第二步是,父母要看到孩子做得正确的、可复制的行为,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体验被肯定的感受。
第三步是,每星期至少花6个小时,跟孩子一起做愉快的亲子互动,不谈学习,就是玩玩游戏,让快乐的能量在家庭中流动。玩游戏的好处,以及怎么玩,我后面更会详细介绍。
4、总结
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够自觉,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孩子,所以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快点+纠错」模式,不断催促孩子;一个是「纠错+讲道理」模式,温和地纠正孩子。
这两种纠错方式,不但父母自己很累,孩子也会很烦。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法是:
首先,每次想纠错前,父母就反思一下,自己真的是对的吗?一旦父母认识到自己也不一定对,就会放弃催促和纠错。然后就可以用优势累积法,先记住孩子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然后及时肯定孩子做的正确的行为,而且尽量每周花6个小时和孩子玩玩游戏。
强动机:如何从「你应该」到「我愿意」,增强孩子做事动力?
通过正确纠错来增强孩子自觉性中提到了可以使用优势累积法。这个方法里,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陪孩子玩游戏,用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更加自觉。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游戏能增强孩子的内驱力,提高他们的做事动力。
不过,一听到要陪孩子做游戏,很多父母就开始头大了,觉得陪孩子玩很累、很花时间,因为孩子经常反复玩一个游戏,一刻不停,成人会觉得时间和精力都花不起。
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已经很疲惫了,自己也想休息一下,而一旦孩子上了小学,回到家还要陪他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又会鸡飞狗跳,等到好不容易写好作业,也到了孩子快睡觉的时候,自己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没时间、太累人也是非常真实的感受。很多家长经常跟我讲:又要管他吃,又要管他穿,要管孩子的很多事情,筋疲力尽的时候还要陪他玩,自己真的没有这个精力;
有的时候,有很多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自己要去处理,会发脾气,要不断地跟孩子讨价还价,要跟他去斗争,然后还要心情很好地和他玩,我太难了......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刚才的重要性排序里,玩被放到了最后一位,这样当然就会觉得没时间和太累人了。
但《游戏力》这本书中讲,假如父母不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玩耍,很可能会让双方的亲子关系没那么和谐,反而会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负面冲突上。
而且,用做游戏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把教育孩子,从[你应该怎么做」,转变为[我愿意去做」,这种转换的背后,其宾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过程。而激发起孩子的内驱力。
让孩子自己有兴趣去努力,效果往往好于要求孩子做什么。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爰陪孩子做游戏?父母又该怎么进行游戏化教育?
1、你是会玩的父母吗?
虽然现在的年轻父母,越来越知道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玩耍」和「游戏」,父母们还是经常有很多的误解。
一个典型误解是,说到玩,父母想到的就是带孩子到游乐园,或者给孩子买各种玩具。在玩具稀少、要隔很久才能得到新玩具的时候,玩具给了孩子飞向想彖王国的翅膀。
当玩具不再特殊,那份无上的喜悦和让幻想飞跃的机会就被剥夺了。所以,玩具买得多,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玩的质量。
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最喜欢的玩的方式,其实是和父母一起玩。但很多父母都不理解,为什么呢 ?
往往是因为大人们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生活中树立了太多理性的目标,从而失去了游戏和玩耍的能力。
具体来说,父母会更关注玩的结杲,而孩子会更在意玩的过程,孩子常常因为好玩而玩,但是父母总希望玩得有价值。比如父母和孩子玩一个抛球的游戏,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抛球动作,但孩子只是对抛球本身有兴趣,能不能正确抛起或接到,对孩子来说没什么意义。
如果父母放不下自己的控制欲,强调正确的动作才有价值,那么游戏本身的乐趣,很可能就被这个[正确」的目标赶走了。
也正是因为父母对于玩的教育意义比较看重,所以常常会认为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没意义、没意思。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有一位听众就这样跟我说:[说实话,每次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游戏真的是很无聊,实在是幼稚得很,但是孩子们可以不厌其烦地玩。
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如果今天讲一个故事,明天换一个新的故事讲,我觉得还好。
可是我儿子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还要听这个故事 , 他会把同一个故事听上1 0 0遍 , 我就要把同样的故事讲上100遍,特别崩溃。
玩也是一样的,今天倒水玩,很开心,明天还要继续倒水玩,后天也是,玩的都一样,也没什么长进。我都不知道他到底在玩什么!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这就是典型的不能体会孩子从游戏中获得的乐趣,这样也很难成为一个能陪孩子玩、会陪孩子玩的父母。
那 么,了解了原 因,是 大人太看重结果和意义 、忽视过程的乐 趣之后,我们要怎样成为 一个新的父母,怎样进行游戏化教育呢?
2、如何更好地跟孩子玩游戏?
所谓的游戏化教育,有两种方式:玩游戏和用游戏要素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直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或者解决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就用游戏化解决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
他说,自己的孩子一直不喜欢背英语单词,想到我说过的游戏法,就把女儿要背诵的英语单词,转换成填空游戏,孩子果然喜欢填空,喜欢玩。
她越来越觉得在游戏中学习,确实是个好主意。这样就轻轻松松地,把孩子不想做但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怎么做好呢?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做到跟孩子有很好的联结,要不然可能花掉很多时间,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陪伴作用。
这里我有三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父母在与孩子玩耍的时候建立联结。
第一个,一定要有目光的交流,而不是各自玩各自的,或者父母虽然坐在孩子身边,却在刷手机。目光的交流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同步,觉得父母是真正在和他一起玩的。
第二个,亲子间要经常有身体接触,玩得好抱抱,玩得不好也要抱抱。多玩一些身体接触的游戏,对于孩子的情绪稳定有很多好处。
第三个,父母要具有同理心,能和孩子共同感受一件事的成就或沮丧。比如,一个小朋友在搭乐高,怎么都搭不好,家长就在那里指导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家长和孩子是两个角色,孩子在玩,家长在指责他。小朋友会觉得爸爸妈妈是挑剔的、监督他的人,这样他们的联结就很难建立起来。所以,如果他搭不好,我们可以说,哇!我觉得这个好难,把这个东西放上去试一试吧,或者是「我要倒了,我要倒了」等等,跟着孩子一起「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和孩子产生共鸣,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结。
这就是游戏化教育的第一种类型,先建立有效的联结,再用玩游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背单词,比如搭好乐高。
3、怎样利用游戏的元素去助推孩子?
第二种游戏化教育不大一样,不是用一个完整的游戏去实现一个教育目标,而是仅仅运用游戏中的一个要素来实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把游戏的元素和游戏设计运用于非游戏场悬。
简单说就是,我们并不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方案,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个设计环节或一个要素,就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说,早上叫孩子起床,父母可以直接催促:快点,快点起来了。但这样说话很生硬,往往
没有效果。如果父母说:「毛茸茸的北极熊要来了,它要舔你的小脚,舔你的小腿,舔你的胳膊……同时把手伸进孩子的被窝,去摸他相应的部位,孩子就会被自然地叫醒。你会发现,用这种方式,孩子会愉快地起床,不太抗拒大人的催促了。这种方法,其宾就是用了游戏里面的[叙事」动力机制。
再比如,孩子在外不想自己走路,要大人抱,父母说,「我们比赛,看谁能第一个走到前面的路牌,这就用了游戏里的竞争机制;
再比如,父母如果说,你要是能自己独立走到前面的路牌,我就奖励你一个冰激凌,就用到了挑战机制和奖励的组建因素。当然这种奖励体系,比如贴小红花的方式,幼儿园老师已经用得非常熟练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来了解,游戏日哪些部分构成?这样才能去做设计。
一个游戏具体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动力,包括情感、叙事、关系等方面,也就是说,是什么在推动游戏的发展;其次是机制,包括挑战、竞争、还是合作的,也就是说,游戏到底是怎么玩的;第三是组建,包括成就、徽章、排行榜、等级等,也就是说,游戏的成就体系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用玩游戏的方式,还是用游戏的元素来设计,这都是孩子喜欢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游戏中学习,几乎是他的本能。孩子从小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去学习的,甚至对孩子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只是我们成年人忘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童心和目标而已。
所以,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父母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让孩子做孩子本来不太愿意做的事。4、总结
怎么用做游戏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动机,实现从[你应该」到[我愿意」的转变。虽然游戏化教育有很多好处,但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游戏的意义,忽略了游戏本身的乐趣,并不能算是“好”的父母。
所以,我给了两种游戏化教育的方式,一种是用游戏的方式去陪伴孩子,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介绍了三个小技巧,可以帮你和孩子建立联结。另外一种方式是,不用一个完整的游戏,而是用其中的要素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杲。
风景上的雾气早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