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者:李宇嘉
微信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
1. 危中有机、转危为机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下滑。疫情来势汹汹,意味着2020年1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负增长、创新低。大家可能不知道,1个百分点的下行,数百万人就丢掉了工作。关键是,喋喋不休的经济,何时止住,还不能太乐观。因为,疫情这只黑天鹅,什么时候飞走,不知道。
美联储预测,美国2020年GDP可能下降4%-5%。目前,全球确诊病例超150万,美国是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43万例,意大利死亡病例最多。全球启动越来越严格的"隔离",全球融合按下暂停键。当下,我们对外需的依赖,远超想象,但出口就关联着近2000万人口。
前期疫情冲击,复工已很受伤了。现在,外面疫情严重,这口罩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摘下来。广东、浙江是外贸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当下多少外贸企业在挣扎。外贸订单没了,背后关联着庞大就业和收入。好在,我们的内需潜力很大,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华民族,一向善于危中看机、转危为机,内需这盘棋下好了,经济就有希望。
2. "人+地",内需的牛鼻子
内需、内需、内需,重要的事情说3遍!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出口的话,严重过剩了。靠国内的需求,根本就消费不了。那么,内需在哪里?抓住了地和人,就抓住了内需的牛鼻子!
4月9日,国家连发两个重磅政策:
一是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0年的城镇化任务,全面松绑人口落户限制,实现零门槛落户,让更多的人进城。落户了,踏实了,需求就来了;
二是国家对土地市场化,做了大力度的改革和布署。让闲置的地,以低价供应出来。大城市供地,以后不是问题了。
人口和供地,二者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人口进城、落户、生活和工作,需要增加土地供应,需要增加财政支出(比如教育、医疗、社保等)。但是,按现在房价、地方的财力,进城和落户成本太高,进不来,也进不起,每况愈下的政府财力也支付不起,消费和内需就释放不了。
所以,就要降低地价,还包括金融成本(贷款定价LPR,也有这个意味)让更多农民进城,让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迁徙,内需就释放出来了。从人和地的政策来看,此次国家是下了大力气的。
3.零门槛落户,正在逼近
今年的城镇化任务,有以下几个看点:
一是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该政策利好的是内陆省份的非省会城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省的非省会城市,城区人口少,但下辖县市人口多。
比如,河南阜阳、南阳、周口,江西赣州,山东临沂、潍坊、菏泽、济宁,河北保定、邯郸等,都是人口千万级别的,但城区人口都在300万以下。未来,一定会鼓励这些城市县乡镇、农村人口到城市居住和工作。
二是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这主要是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北上广深等在内的,总共有15个。过去,超大特大城市户籍门槛一直比较高。现在,国家发现,这些城市吸纳人口的能量才是最大的,也是内需的发动机。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需要改革的魄力。
这15个城市,中心城区不能完全放开落户,靠积分落户来控制。那么,外围是可以放开的,比如上海的金山、闵行,北京的密云、顺义,广州的南沙、增城,天津的滨海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此次新政提出,"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合理延伸。"
另外,5G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也将主要在这些区域落地。未来,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外围郊区、新区与主城区,将实现轨道交通连接下的无缝对接,构建起围绕自己外围区域的小都市圈。比如,2019年广州与外围郊县从化,第一次实现了全部通轨道交通,这个区域的房价,只有1.5万。如果能自由落户,基础的市民服务也跟上,这就是超大城市城镇化的潜力。
三是让落户变得越来越容易,比如此次城镇化任务中,国家提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比如,你在上海、北京、广州无法落户,但在上海和北京纳税的记录,可以支撑你在苏州、天津、佛山落户;还比如,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在哪长期居住,就具有了在这里落户的天然权利。总之,零门槛落户开始变成现实了。
4.供地,不再是难题了
来了人,就得有地、就得财政给提供公共服务,怎么解决?
政策已开始行动,供给端的动作很大:
一是加速城市里的集体土地入市,加速国企手上用地入市等。任何大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可用的土地,就像吸水的海绵,一挤就出来了。这些年,只要城市扩张快,集体建设用地就很多,搞商品房的口子不会开,但可以大规模建租赁住房。
二是盘活国企手上的土地。此次新政提出,"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现在,城市存量用地很多,一般产业用地居多,基本在国有工业企业手上,低效和闲置严重。要转住宅,一要调规划,二要补缴高额的出让收入金等税费,导致多数转不了,闲置下来,即便转了的,也是高价商品房。
国家很清楚,人口进城、落户、租房、买房,必须要降低用地成本。所以,此次新政提出,降低存量土地盘活的税费。这样,这些闲置地块就盘活了,大城市"供地难"也就突破了。
三是国家对大城市用地很支持。此次新政提出"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不久前,国家发文,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到省级,这有利于中心城市增加用地。
总之,大城市外围郊县、新区的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城市里产业用地转住宅,集体用地建租赁住房,购买其他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等等,未来都会变得非常灵活了。这次,国家真的是下大决心,解决大城市用地难。
四是行政辖区扩容。此次城镇化任务部署上,特别提出"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对于深圳、厦门等城市能级大(副省级城市),辐射能力强的城市来说,有巨大利好,一个辐射珠三角、大湾区,一个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东南沿海。
目前,这些城市的行政辖区,还是原来经济特区定位下划定的,原来的城市功能,主要是做改革开放的试点,所以行政辖区就比较小。目前看,厦门和深圳是大城市,但称不上大都市,根本不能支撑起一个都市圈。现在,国家要求这些城市增加辐射能力,可能就要拓宽行政区域。
今年是深圳、厦门特区成立40周年,是不是会有看点呢?
最后,城镇化任务中,重点提出"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也就是,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落户还是常住(很多农民不愿意落户),进城人口要有市民待遇,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权利。这几年,像广州等城市,租房挂靠集体户,已成为了现实。看来,租售同权真的不远了。
最后讲一点,这次城镇化任务和土地新政,力度比较大,超出了预期。这意味着,疫情之下,尽管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国家没有采取过去的刺激手段,松绑楼市政策,大规模放水,大上基建项目,拉动经济,而是在供给端发力,挖掘有效需求,既没有刺激楼市,还给未来楼市,提供了健康的、新生的力量。所以,指望新一轮刺激,投资炒房,这个想法还是要谨慎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