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下,深入剖析楼市走向,对于购房者、投资者以及房地产行业从业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托底,力促市场止跌回稳
2024 - 2025 年,中央多次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给予高度关注,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从 “促进” 到 “持续用力”,凸显政策的紧迫性与决心。
在财政政策上,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如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2025 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或增加至 5 万亿元,部分资金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 。这不仅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还能有效去化存量商品房,稳定市场预期。
货币政策方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预计,2025 年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 40 - 60 个基点,引导 5 年期以上 LPR 下行 60 - 100 个基点,全年累计降准 150 - 250 个基点 。通过降低购房者的融资成本,刺激住房消费需求,助力房地产市场回暖。
供需两端调整,重构市场格局
从需求端来看,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成为关键。核心城市限制性政策有望持续优化,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可能继续优化限购政策,取消郊区、大户型限购;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和交易税费,降低购房门槛,刺激购房需求。以深圳为例,若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将使更多改善型购房者具备入市条件,活跃市场交易。
在供给端,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郑州、广州等城市已发布房票安置政策,随着专项债、专项借款发行规模增加,2025 年房票安置有望大规模落地。同时,推动商办用房改为长租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
区域分化延续,部分城市率先回稳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5 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但上半年止跌有望基本完成,下半年延续弱复苏走势。预期杭州、上海、成都、西安、天津、深圳、合肥和北京这 8 个城市成交规模将率先回稳 。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强劲、人口持续流入、政策支持力度大,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外流、库存积压等问题,楼市调整周期可能更长。例如,一些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人口流失严重,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去库存任务艰巨。
发展模式转变,探索可持续路径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成为行业共识。从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双轨制改革,到健全金融双轨制和税收制度改革,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正在推进。在土地制度方面,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土地供应渠道;住房双轨制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协同发展。
在开发模式上,“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 将成为趋势,这对开发商资金实力、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能更好地保障购房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2025 年中国楼市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虽面临调整压力,但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购房者等待合适的入场时机,还是投资者寻找价值洼地,亦或是房地产企业探索转型之路,都需紧密关注政策动态和市场变化,在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稳健发展。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和市场的自我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