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楼市:一揽子政策出台 呈现止跌回稳积极势头
新华社记者
2024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备受各方关注。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政策密集推出。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呈现止跌回稳势头。
2024年房地产市场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在调研中你看到市场的哪些变化?编辑部对话多名从事这一领域报道的新华社记者,与你一起回顾2024年楼市。
编辑部:如果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对2024年楼市的印象,你的答案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吴雨: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我会选择政策“组合拳”。2024年以来,房地产政策以“组合拳”的形式挥出:取消或调减限制性措施,优化税收政策,调整土地政策,推出房地产金融“政策包”……相关部门“齐上阵”,从不同角度、以不同举措,为房地产市场开“药方”。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力促市场回暖。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相关部署。随后,“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政策组合拳逐步显效,10月、11月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2个月同比、环比双增长。
新华社记者林光耀:楼市筑底是个过程。2024年的楼市依旧承压,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不足,大城市房价高,新市民、青年人住房负担还比较重。居民对提升居住品质的愿望更为强烈。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编辑部:在2024年关于楼市的采访调研中,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赵瑞希:存量房业主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反应,让我印象深刻。部分存量房贷利率较高不仅让一些人选择提前还款,也是阻碍购房者出手买房的一道坎,下调的市场呼声十分强烈。银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让大量存量房业主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助推购房者敢于出手,不过度担心买入后站在资金成本的高点上。据了解,绝大部分存量房贷利率已完成批量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1500亿元左右,惠及5000万户家庭。
新华社记者王浩明:最触动我的是群众对“好房子”的需求。大家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比如,更关心房子是不是能耗低的绿色建筑,能不能“推窗见绿”,楼盘周边有没有幼儿园、中小学、养老照护等配套。购房者越来越注重房子作为一个居住产品本身的品质,对于开发商来说,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是未来核心竞争力之一。
编辑部:在采访调研中,你感受明显的政策效果有哪些?
新华社记者王浩明:市场信心有所修复。一揽子政策出台之前,很多人担心楼市会“跌跌不休”,因此即便是有需求的购房者,很多也会选择“再看看、再等等”。但随着政策出台和“止跌回稳”的提出,给了市场明确信号,因此不少购房者不再犹豫,果断出手。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我在采访中发现,自一揽子政策出台后,房地产中介忙起来了,网签中心不再门可罗雀,签约室里常常坐满讨价还价的买卖方。这些现象都反映,市场预期在改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动能在增强。
新华社记者吴雨:观察政策效果的维度有很多,我想从金融的角度找寻一些答案。比如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积极发挥作用,商品住房项目贷款全部纳入“白名单”管理。这有助于缓解房企资金链紧张压力,使保交房有坚实保障,从而提振市场信心。
编辑部:2025年,你觉得房地产相关政策如何落实落细?
新华社记者赵瑞希:明确政策实施细则,让中央指导性政策有效转化成地方上可执行的操作性文件。比如,近年新出现的配售型保障房,一些地方在执行时需要细化面积、价格怎么定等。
新华社记者林光耀:继续化解房企风险,持续推进“白名单”制度、优化融资环境。与此同时,增加“好房子”供给。对于“以旧换新”政策,还可以在简化交易流程、便捷百姓方面作出更多探索。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过程中,货币化安置怎么推进,如何为新市民提供更多的低成本基础空间,如何在改造中做好产业搬迁和转型升级,这些都是需要各地不断摸索,在实践中解决好的问题。再比如,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这需要各地推动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编制实施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