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喜怒无常?了解婴幼儿情绪周期,更懂孩子的需求
文丨福林妈咪现在的很多人都在讨论情绪问题。有很多情绪管理类的书籍告诉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在意孩子的情绪,等等。这让很多宝妈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感受,变得更加细心了。
但是父母们毕竟不是心理学专家,我们带孩子的过程中,还是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我们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情绪,我们把握不了。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29da5cd396e4f0295e33ba65f8014ce
其实很正常,情绪,作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随时起随时消的意识流状态,很难被分析,我们自己都分析不好自己的情绪,更别说能随时把握孩子的情绪了。
孩子看似喜怒无常的背后,总有起因,并非都是无名,而了解孩子情绪,父母才能更好的和孩子相处,给孩子提供帮助。
首先,情绪有其自身的发展周期。
人的情绪也有周期,有高涨有低落,而且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美国加州大学的雷克斯·赫西进行了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周期平均为5周。
人体内部有自己的“情绪生物节律”,存在张与弛,所以有时候我们不高兴,是因为到了这个情绪生物钟的低落点,即使告诉自己要开心,也会开心不起来。
英国医生费力斯和德国心理学家斯奥伯特者曾经提出过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定律”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定律”,分析出人们大致的情绪波动规律。
当然,不同的人之间差异也非常大,有的人一贯可以保持高昂的情绪,有的人可能基调是比较平静,所以这份周期性其实是和自己做线性比较更为准确。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450d421b7e34a05ab51b8f2b698d23b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知道
在情绪周期的高潮期内,孩子会是精力充沛的,心情愉快的,
在临界日内,我们常常自我感觉特别不好,健康水平下降,而且心情烦躁,容易莫名其妙的发火;
在低潮期内,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一切活动都被抑郁的心境所笼罩。
这可能就是孩子有时候像“天使”,有时候像“魔鬼”的原因吧。高潮期是孩字能量释放阶段,低潮期是孩子能量积蓄阶段,而高潮低潮交替过渡的日子,被称为临界日。
当孩子处于“临界日”,和他相处就会比较困难。临界日的孩子容易暴躁,容易发怒,这时的情绪是有生理基础的。孩子感觉上不舒服,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他会找时机来发泄,此时的孩子可能不是因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磨人,而是想要发泄自己情绪上的不舒服,这也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5f615a8f4334f59a1eed076f4aa6daa
这个时候的孩子不好惹,父母应该采取的方式,就是尽量顺着孩子,帮他用各种方式进行发泄,等他平静下来再来安慰他,或者跟孩子讲道理。或者等孩子过了临界日,自己就会知道当时有点不讲道理。
孩子在一天内的情绪,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通常是
早上7点之前,情绪低潮;
7-10点,情绪兴奋而稳定;
10-12点,兴奋但不太稳定;
12-14点,情绪低潮;
14-16点,兴奋而稳定;
16-18点,兴奋但不稳定;
18-20点,情绪低潮;
20-22点,兴奋且稳定;
22点以后,情绪低落。
对于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来说,这个日情绪周期可是有点不太友好。
如果孩子早上7点之前醒来,往往会兴趣非常低落,不想起床,动作迟缓,不太配合。
到了幼儿园,孩子到了兴奋状态,9-10点是个黄金时期,老师会用来让孩子们学习,此时效果非常好,接着到了不稳定阶段,孩子可以做游戏,疯玩儿的过程中兴奋不已。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602f891a2f44aedbf922655364ff31a
到了下午放学,18点之前的孩子兴奋但不稳定,所以孩子还是想要玩儿,对放学赶紧写作业这样的要求,他有点做不到。
18-20点,适合让孩子安静下来,准备睡觉。如果孩子在补作业,那他会非常低落,家长如果在一旁辅导,并且动不动就吵孩子,他会越来越低落。
根据这个规律,孩子的很多行为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个解释,也让更多的宝妈宝爸知道,孩子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情绪节律安排他的活动,或是用其他方式帮助孩子调节。
当然,孩子的情绪高低,除了受这个情绪周期曲线影响,还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如,天气,食物,爸爸妈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等等。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2355e920c5af4edb9f06643feb2e8ec9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取代的,妈妈看孩子一眼,笑一笑,就可以带给孩子爱和满足感,瞬间变得愉悦,而妈妈的一个失望的眼神,一句批评的话,也会让孩子变得低落。
孩子的情绪变化更为迅速和直接,所以其实育儿的过程,就是根据孩子每时每刻的情绪做适当的引导的过程。
昨天看到一份《全球教育报告》,其中提到的关于教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沈祖芸提出,教师是一种情绪劳动者。
这份报告中举了一个欧洲学校的例子。2014年,美国硅谷的一位工程师创办了一所学校,叫做AltSchool,这所学校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去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班只有15个学生,配备了8名技术人员。
在这里,每个学生的学习细节都会被捕捉到,技术人员会对他们的轨迹和行为作出精准的分析,这肯定是从前的一个老师给全班孩子上课根本达不到的,他们相信,技术可以带来教育方式的变革。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23f959ebbed489a8af20de109e9f33c
但是到了2019年,这所学校宣布进入“更正性”闭关阶段,创始人坦言,比起技术,我们忽略了教师自身真正的价值。
老师给孩子的一个关切的延伸,一个加油的动作,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激励,这是技术分析不出来的,也就正式老师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在芬兰,一位想要考取教育硕士的学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录取之后,他们会去学校实习,实习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老师一天最重要的任务和花费最多时间的事情不是讲课,而是观察孩子的情绪表现,这会占到他们再学校实习的80%时间。通过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并且找到最佳的时间进行激励。
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会给孩子增加安静阅读的任务,如果孩子信心不足,那就给孩子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让他获得成就感。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50893ac44674f71bb0dc09ca1e11764
虽然这份报告说的是教师,但我发现对这一点,妈妈的理解更为深刻。
福林第一次玩儿乐高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玩儿,他想拼出一个有三个齿轮的风车,我在旁边陪着他一起玩儿。
刚开始一切顺利,孩子兴致勃勃的跟我讲他的设计,他的规划,后来就遇到了难题,他拼了两次,齿轮都转不起来,此时孩子的心情已经从兴奋变成了低落。
虽然我也一直在旁边鼓励孩子,但是明显没有效果,孩子不愿意再试一次了。
我就请教了孩子几个问题,他给了我非常完整有力的答案,这个时候我的夸奖,孩子感觉我是真心的,于是重新拥有了信心,鼓起勇气再试一次,于是成功了。
育儿是一个情绪照顾过程,在学校老师应该这样,在家里,父母的首要任务,也是观察孩子的情绪,根据孩子不同时刻的情绪状态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在世界和谐健康的人。
这不仅可以更好的指导孩子的行为,这本身就是在塑造孩子童年时代的世界,让孩子多一点快乐,少一点压抑。 顶一下 看到真的很羡慕 哎,看着很无语 学习了 学习了 看到真的很羡慕 学习了 很有道理 学到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