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前孩子怎样理解世界?前运算阶段,先别跟孩子讲逻辑
文丨福林妈咪皮亚杰是近代最著名的以为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了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皮亚杰曾经举国一个女儿的例子。
他带着3岁的女儿去一个朋友家,碰到了一个1岁的男孩儿在围栏里玩儿,字玩儿的过程中,小男孩儿不小心跌倒了,然后开始哭叫。女儿看愣了,后到家后,她开始模仿小男孩儿摔倒的过程,摔倒后就咯咯的笑,她把这个当成一种好玩儿的游戏。
皮亚杰将女儿模仿小男孩儿跌倒的这个过程,叫做内化。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ca26b3d8de444f6829c836069d9f0ee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殊的道理,但它展现了一个非常日常的场景,那就是,孩子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来学习世界,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运动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重新构建,舍弃一些细节,这个就叫做内化,这是孩子智力进步的一种标志。
作为父母,我们每天和孩子相处,常常会好奇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高不清楚他们念念有词的在说什么,奇怪的行为究竟是在做什么,究竟是哪里学来的。
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是父母和孩子沟通失效的重要原因,孩子不听话、讲不通道理、没来由的发脾气等等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父母总把自己已经发展成熟的看世界的方式,当成孩子自然而然的应该具备的看世界的方式。其实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需要一个慢慢成形的过程,孩子并不是想要和你作对,他就是单纯的不懂你的行为逻辑。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ffbfabbb1cb74c4cbe6d9bce9fb3ca46
探索孩子到底是怎样一步步认知世界的,这就是皮亚杰的儿童的发生认识论,也就是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
以前人们研究儿童,主要看孩子的认知达到了一个什么状态,关注的是结果,而皮亚杰则是是聚焦孩子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脉络。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来获取经验
二、前运算阶段阶段(2-6/7岁)主要依靠感性经验,开始依靠符号来描述外部世界
三、具体运算阶段(6/7-12)开始从运动逻辑向运演逻辑转化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4/15)摆脱了具体事务的桎梏,可以将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
感知运动阶段
两岁之前,宝宝主要是通过感性认知来认识世界。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孩子会动用所有感觉器官来从各个角度了解一个事物。这个阶段孩子很难理解抽象的道理,所以孩子理解不了归纳出来的原理、经验,以及父母定下的规则。此时和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来交流,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不要对孩子生气,“我说了那么多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81864ec37124bb6aeb2faedf47b9ca9
不仅因为孩子在以感知为主要认知方式的,还因为道理的力量本身就比较弱。
道理可能影响人的见解,但很难改变人的行为。
大人都不一定能被一句道理影响,何况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孩子呢?
所以说再多遍的水壶很烫,别碰,可能都不管用,但是一次烫到的经历,就会让孩子牢牢记住。
前运算阶段阶段
前运算阶段,是在孩子2~6/7岁之间,我们今天来重点说说这个阶段。
孩子感知运动不断发展,逐渐开始学会能将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符号链接起来,不过主要的方式还是依赖感性经验。
感性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比较直接的经验,孩子亲身经历过,慢慢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感觉。但是人类学习知识,仅靠直接经验是不够的,甚多事情别人告诉我们,我们就能避免受到伤害,节省时间。
6岁是一个学前阶段,孩子在幼儿园初步接触文字、数字,逐渐熟悉通过符号来简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但是将具体内容和它的“名”联系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
就拿孩子学习数学来说。大人坑觉得从1数到10这是最基础的,但对孩子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学数字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进行对照:搬着手指数、数苹果、数火柴棒。
所以这个阶段引导孩子,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体谅孩子的进度,明白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也很难。
很多宝妈宝爸吐槽,自己快要被辅导作业折磨死了,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及接受程度,太没有耐心导致的。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f5e4e54d22d4b349cfb5059bed70273
比如拼音。学习拼音是个更抽象的事情,在孩子眼中,这就是一个个符号,每个符号机械的对应一个发音,他们还可以不断组合,组合方式也要记住,这和现实生活离的太远了,孩子不理解,什么是a,谁是a,a在哪里,为什它就念a。
我记得看过一位作者分享自己小时候学拼音的趣事:
她没上小学之前很喜欢看童话,整天抱着这些带图画的书爱不释手,故事讲过好多遍,也跟着妈妈认了很多字,妈妈本来以为她会是一个语文学的很好的孩子,没想到去了之后成绩经常很低,拼音就是学不会,知道学完了拼音,老师开始让朗读课文了,她才发现,原来拼音是为了给文字注音的呀,所有人都在告诉她要学拼音,没有人跟她说过拼音是用来干什么的。瞬间感觉自己被耽误了好几年,在大家都读课文磕磕绊绊的时候,她反而能流畅而又有感情的读出来。
孩子和大人之间,差着很多你以为孩子知道的“常识”,在交流的过程中,预设的前提是不匹配的,很容易出现交流不畅,互相不能理解,从而产生情绪的情况。
好好的辅导功课,变成了我们在知识量上对孩子的“降维打击”,大人越教越觉得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孩子越学越觉得我怎么一直听不懂,大人烦躁,孩子厌恶。
那么在2-6岁,我们如何用合理的方式来让引导孩子呢?
1. 找到合适的时机
在这个感性认知像理性认知过渡的阶段,引导孩子联系实际,慢慢拥有思考能力,就是父母应该做的。一味的讲道理不行,完全放任不管也不行。
那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孩子提问时,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而教育孩子最佳的方式应该就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结合情景这样的具体实感,来进行道理的点拨。
就像孔子一样,在游学过程中,弟子提问,老师回答。精简的一两句话里,就有无限的智慧。
有的道理可以不必那么早告诉孩子,比如《奇葩说》的一期节目,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我觉得这个真的不用告诉,到时间孩子自己就懂了。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52bb85f38f243c29ccaaa289c8b976f
我小时候问奶奶,什么是过年啊,奶奶跟我讲了“怪兽年”的故事,当时我听得很新奇,对这样传奇的中国色彩的神话传说充满了兴趣,缠着奶奶讲了更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来也不知什么时候发现是假的,但是我因此喜欢上了古代文学。
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转化,本来就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和孩子的客观发育基础密不可分,父母能做的,应该是找到孩子自己的发展规律加以指引。
2. 利用示范作用
引导孩子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需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走一走这中间的推导过程,或者让孩子亲眼看到,为什么要这样。
很多父母喜欢唠叨孩子,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孩子左耳进右耳出,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并且削弱家长的权威,孩子默认爸妈说的话不需要听。
说的再多,不如亲自去做。正如开头提到的皮亚杰提到的例子,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再外部世界看到的一切,都可以内化到自己心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已经在教导孩子了。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a767fdec67a74f90bc79193dcb274f9d
其次,还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其他的榜样,比如旁边的小朋友。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扎堆到一起就会吃的特别香,我们说不可以怎样做,不如一句你看哥哥在做什么。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再往后的两个阶段,就是孩子抽象能力不断发展,逐渐学会类比,产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此时孩子会学习更复杂的概念和公式,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从具体到抽象过程的孩子,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反之则会比较困难。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帮孩子多做训练。
比如语言的概括。有的孩子说话比较啰嗦,抓不到重点,我们可以锻炼孩子的概括提炼能力,让孩子练习讲故事,孩子第一遍随意的讲,然后给孩子规定更短的时间,再要求孩子用一段话来讲,最后压缩到用一段话来讲。
记得小学语文课堂常常需要归纳文章大段落,然后总结每段的大意,最后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这就是对综合分析的考察。
不过,经过了运算阶段的发展,很多孩子也会失去具体感知的能力,这也是一种遗憾。习题做多了,孩子可能会失去感性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可以帮孩子找回感受力,听听音乐,看看绘画,哪怕只是欣赏欣赏路边的一棵树一朵花。 好 好 学到了,哈哈 说的跟真的一样 很有道理 顶一下 说的跟真的一样 很有道理 学到了,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