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勤手段与时俱进,能打破迟到“怪现象”吗?丨人在职场
几个月前,我从距离单位很近的地方搬到了单程需要近一小时的小区居住。我们上班的时间是八点,这意味着早上我必须七点前出门才能保证准时到达。但总有几天早晨,家里的小孩也早早起床,免不了拖延一下我离家的速度。不用说,自从搬家后,我迟到的频率肉眼可见地增加了。不巧的是,这几个月恰值单位严抓考勤的阶段。最新公布的文件规定,每天迟到10分钟以上就算作迟到,每个月累计超过五次,要扣除全勤奖,此外还要在公示栏和微信群组以文件形式通报批评。
办公室的同事们在私下暗暗吐槽早上八点上班的不合理性,尤其是在想到部门领导虽然严卡上班的时间,但对下班的时间却选择自动忽略。这也能解释他安排的会议时间总在下午五点这样尴尬的时刻。月初查看上个月的考勤名单时,这位领导还会皱着眉,阴阳怪气地念叨:“每天定点下班的那几位同事,你们可要注意,小心被大领导们特别关注。”
月初“算账”的时候,对我这个偶尔迟到、时常准点下班的人来说,多少有些难熬。每次要进入办公室前,都会从走廊里的公示栏经过。公示栏上张贴的不乏一些最近的活动剪影、获奖喜报,但我总是选择脚步毫不停留地继续向前迈去。因为我的余光已经瞄到了那张贴在角落里的“黑榜”,根据微信上收到的版本来看,我的名字必定也会出现在公示栏上。当然,我节假日的加班和值班也不在少数,只不过对单位来说,并不足以“将功补过”。
其实,在此之前,单位的考勤制度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大的变动了,变化的方向是越来越与时俱进,争取不放过任何一条漏网之鱼。
最初每个办公室自己负责部门内部的考勤,在征询了每个员工的想法后,采用了在一个纸质笔记本上手动写下到岗时间和个人签名的形式。只要迟到得不算太夸张,并且能完成当日的工作任务,领导对此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有好几次,领导已经坐到了工位,但办公室依旧空空如也。这景象虽然并没有直接指向工作效率的下降,但却刺激到了领导的神经,他们的不满开始与日俱增。随他们的不满而来的,还有一台指纹打卡机。这台每天用没有任何情绪的声音宣布着“您已打卡”的机器,一时间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一到上班的点,门口就乌泱泱地排起了小队。到了下班的点,大家又心照不宣地错峰打卡,带着一些“偷感”地靠近打卡机,唯恐此刻听起来无比响亮的女音会为他引来过多关注的目光。
不过,指纹打卡机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了。负责导出数据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同事,总是无法把数据里的编号和几十名员工一一对上号,更不要提,如果不及时清理内存的话,每次导出来的数据能横跨好几个月。眼看着员工们的准点率有所提高了,领导也没有再继续要求那位同事提供更准确详尽的数字。这也导致指纹打卡机的威慑力随之下降,原先排队打卡的“盛景”不复存在。甚至为了不被发现,迟到的人一般会选择直接跳过打卡环节,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座位上。
考勤效果的倒退激发了领导层学习先进事物的热情,很快,单位就宣布我们也要进入移动打卡时代了。据说单位斥巨资购买了一套考勤管理系统,每个人都要在手机上下载一款办公App,利用其中的“考勤打卡”技能,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打卡。迟到10分钟后不能再打卡,当然了,唯一不变的是,加班时间没有任何设限,加班补贴依旧停留在精神鼓励层面。新事物确实带来了一段时间的新气象,直到领导意外发现,这个考勤App有一个巨大的bug:如果留一部手机在办公室的话,别人可以帮你代点签到。
经过一系列发现漏洞、堵死漏洞的连环操作后,单位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解决对策,设定了手机打卡必须要进行面部识别,并且还增添了一项精神惩罚措施,也就是在公示栏和工作群通报批评。
打工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一个公司的衰落,从抓考勤开始”。我在想如果从领导常说的大局观来看的话,抗拒考勤的员工,是不是也会被打上“无心工作”的标签呢。不过他们大约没有想过,打工人为何排斥日益严格的考勤手段和惩罚措施。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话题,“为什么管理一严,员工就要走人?”问题下有一个高赞回答,“八点零一分算迟到,五点三十一分算加班。这种严格,大家都认。公司能做到吗?”显然,很多公司虽然做不到定点下班,但依旧会要求员工定点上班。比如说我的单位绞尽脑汁后,看似确实运用科技手段打破了迟到的魔咒,但是同时却选择对员工平时以及节假日义务加班、值班这样的痛点,继续保持视而不见。
(作者为教育行业从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人在职场”,欢迎来信分享职场心声、吐槽职场经历、打破刻板印象、揭秘行业规则。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晓萧
责编 温翠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