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rpetahack 发表于 2022-12-17 20:14:53

“再哭就不要你了!”:孩子耍无赖,要挟和谈条件是最下策的做法

作者|小七妈咪

早晨刚走出单元楼,就看见邻居家小男孩蹲在雪中哭,手套、小铲撇在一旁,明显破坏了美美的雪景。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aae9b8bcb102492091cfab2e1647d3c6~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uN0EgUpKZyEm9Umae6fxDQcIQjU%3D

本想上前关心一下,这时邻居大姐推门出来,没好气地说:“再哭再哭,我真把你丢这儿了!”

小男孩边哭边慢慢站起来,伸手想抓住妈妈的手。但妈妈并没有意会到孩子的举动,提着棉服领子把他揪起来,啪的一掌拍在男孩后背。

可能是被惊到了,小男孩立马认怂停住了哭声,拍拍身上的雪,几乎哀求道:“我不堆雪人了,我想要吃草莓。”

大姐瞪了孩子一眼:“不听话,吃什么草莓?”男孩不依不饶,“我就想吃嘛,你给我买!”

拗不过孩子,大姐无奈喊道:“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小男孩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拽着她的衣角跟在后面往家走,生怕再被丢在这里。

看到孩子的可怜样儿,心一阵刺痛。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d37e709136d048f99860697aac8a9bc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ZymhZ0YD3DqKvpdmDWyimlSRg%2FA%3D

相信很多人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听到这样的对话,甚至也在管不住孩子气急败坏的时候说句:“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或者“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等等。

这种让孩子乖乖就范的筹码是很多父母百用不厌的“金科玉律”。但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种绝望比得过“爸妈不要我了”。

可能就是这么一句无意间脱口而出的玩笑话,却被孩子放在心上,成了最深的“毒药”。

养育孩子不是训练猫狗,三流的父母靠要挟,二流的父母谈条件,只有一流的父母才读懂孩子。
要挟,是摧毁孩子最简单的方式

看综艺节目《超级育儿师》时,对3岁的嘉嘉印象深刻。

这个小姑娘有挑食的毛病,经常吃两口就不愿意吃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c9a063be2624a73bab9da932494246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BHc4CNG2K9Rhwgleznh2RLjQcL4%3D

这时外婆会不由分说地拿来衣架子,一边威胁嘉嘉:“你不吃要嘴巴干嘛,敲掉两个牙齿”,一边拿着衣架不停地敲打她的手、嘴。

被吓唬到的嘉嘉瞬间被吓哭,任由外婆将饭塞进自己的嘴里。

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妈妈还会恐吓她:“是要打,还是要拿针来扎?”

在这种武力的要挟下,吃饭成了嘉嘉的“噩梦”,没有一次不是在哭闹和被强迫听话中度过的。

知乎上有个问答:“那些长期被父母逼迫听话的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他们性格懦弱,说话和做事总是唯唯诺诺、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甚至有点自卑,缺少魄力和勇气。”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fa8edf37eaa94f9fa1eb3876d34a87f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R17u7TVc1v2CmkhV1X%2ByEJphGFE%3D

吓唬式教育,容易引起孩子与生俱来地被遗弃感,内心留下一道伤口,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愈。

前段时间,有位爸爸让孩子写完作业后将书本收拾一下,结果孩子当做没听见,依旧我行我素。

爸爸顿时火冒三丈,直接当面把孩子的书撕了。

表面上看,爸爸的目的达到了:孩子在这件事后会收拾书。但实际上会怎么想、怎样做呢?

他可能会通过别的方式报复回来,亦或者会在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

成就一个孩子很难,但摧毁一个孩子却很容易。吓唬就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方式。
谈条件,会抹杀孩子的成长动机

在孩子顽皮时,除了要挟、恐吓,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跟孩子进行“带条件的谈判”:停止着完成眼前的事情,就可以获得奖励或者去做某件事情的资格。

说得直白点,就是谈条件。

刚上小学的侄子谈条件的技能可谓无比熟练,不管嫂子让他干什么,都要讨价还价一番。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f79a5021ff714ab7838f63a9330609c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GqvBX41ShFsMq%2FJz2f6X2BHZ0WA%3D

让他吃饭,喊两遍假装听不到,再催就讲价:“我现在去吃饭,一会就多玩一会游戏”。这时嫂子一般会先答应他,把饭吃了再说。

让他写作业,磨磨蹭蹭,直到熬到晚上八点多钟才说:“我写完作业要一根冰激凌”。为了早点签上“作业已完成”,嫂子只得应承下。

让他洗澡,东看看西瞧瞧,非得挨到水快凉了才罢休,“洗完澡,我要多看半小时手机”。在嫂子看来,只要能洗就好,不管他提什么条件了。

每天跟侄子在这种“拉锯战”中相处,心累的嫂子渐渐没了耐心,索性随孩子的意。

有天,侄子放学回家气急败坏地数落嫂子不提醒作业没做完,害他被老师批评。嫂子理直气壮地反问道:“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跟我谈什么条件?”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7c5c995ca74d466aae79aea80354928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QzmgkRxfTWfHpj77Krdk7320uvA%3D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德西效应”,说的是过多的奖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通过谈条件来哄娃的方式,或许可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观,抹杀了他们的内在成长动机。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孩子学会了看脸看脾气决定行为,拥有了跟父母叫板的权利,以为通过条件的交换就可以达到自己的所有目的。
沟通,让家长和孩子回归心平气和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教育孩子,要和善和坚定并行。‘和善’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坚定’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对待孩子要收起拳头、控制舌头、审视行动。
1.先立规矩

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到了吃饭时间,儿子小鱼儿一心想玩,还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56f28111f36d412b8ae917217779c665~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Qcgs8g66u9rZojIlg6mAOoK01WE%3D

妈妈胡可拒绝了儿子的请求,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不立好规矩,大了也很难养成好的习惯。

规矩要事先讲明、说清,要基于孩子的年龄,允许在规矩内有完全的自由,当然也要有不遵守规矩后应当承担的后果。

2.划清底线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讲过一个例子:

一对5岁和7岁的兄弟俩,在面对妈妈时,经常胡闹、怒吼,弄得妈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面对爸爸时,则会显得中规中矩,从不提要求。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180b18a2df7d4d119db20c0f498dbc6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8rYgxDPIYmD9rI4jeNa7Ljtvz7o%3D

因为孩子们很清楚,妈妈容易对他们让步,而爸爸却是言出必行。

没有底线的放纵和没有弹性的规则,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

要给孩子划出一些界限,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商量,哪些必须执行,让孩子在底线范围内做事。

对于没有商量余地的事,一定要坚守底线,破了底线就要有所惩罚。

惩罚不是靠棍棒,有时一个失望的眼神、一段时间的严肃或沉默,都能让孩子产生自责的感受。

3.懂得沟通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书中有个故事:

3岁的女儿因为妈妈顾着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没时间和自己玩,就生气地在沙发上乱画。

被发现后,女儿拿着画笔说:“我不太清楚。”

妈妈明确告诉女儿自己很生气、很失望,因为孩子选择了撒谎。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d8a81f37d4e7461faf2f532300978bf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640884&x-signature=fGPp0R7dHCLmHACMFQhh2GqEjqY%3D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理解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清理了沙发上的痕迹,并告诉她诚实的重要性,最后才和女儿讨论今天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无理取闹时,说“你现在很难受,我们一起来面对”的效果,远远大于任何的责骂。

沟通,让孩子和父母有着更坚固的感情联结。

演员霍思燕谈到儿子的教育时说:

“我真的不想强迫他去做什么事情,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他的成长还达不到这个阶段的话,我愿意放弃,然后慢慢来。”

每个孩子都是拥有花期的种子,和他相处的每一天、陪伴他的每一分钟都无比珍贵。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放慢脚步,静等花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哭就不要你了!”:孩子耍无赖,要挟和谈条件是最下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