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无忧 发表于 2022-12-16 14:38:03

2022年最后一个月,这三个买房误区还在影响着大多数人

今天是12月11日,明天就是“双12”了,又是一个开发商可以借噱头的日子,降价促销的房子,总是那么吸引眼球,这里呼吁大家,购房需谨慎。
一、降得多更划算?

2022年的房价下跌,差不多一年了,不同地方,房价跌幅不一样,同一个城市的不同楼盘,跌幅也不相同,跌得越多就越划算吗?
先说说新房,跌幅更大的是哪些楼盘,远郊区、开发商情况不乐观、纯属此前炒高的。在这个房价普跌的年代,本来敢于下手买房的人就不多,有点常识的人多数都会考虑核心区,至少房价能抗跌一些。开发商越是缺钱,越是急于卖房,降价幅度自然就大,甚至给中介开出高额佣金合作卖房,真的好吗?被炒高的楼盘就更不用说了,借一些未落实的规划炒作,潮水退后,价值回归,不跌也就奇怪了。
再说二手房,挂牌量日益激增,有炒房客扛不住的、确实缺钱的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打算卖房置换的,降价幅度大的,无非就是真正缺钱的。怎么说呢?降价到位的房子还是能买的,但要综合考虑房子情况,地段、学区、交通、产业,在这个价值差异化的时代,不是越便宜的房子就越划算,那数十上百万套的法拍房,着实便宜,敢买吗?能买吗?还是要谨慎斟酌。能抗跌的房子才是更划算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b421b585b6a4b33bc72ba9522249ad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535848&x-signature=8eyx3RljFgT9rZG%2BLehuPp1lEEM%3D

二、自住还是投资?

“房住不炒”这么些年了,老百姓买房愈加理性,投资买房越来越少,大多数还是买来自住的,毕竟房价还在下跌。
自住需求是买房主要目的,无论刚需还是改善,刚需是为了有房住,改善是为了有更好的居住环境,至少是为了住。既然是自住,房子还是要选择更适合居住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郊区或是新城区,环境更好更宜居,其实不然。当房子周边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而且还要经过五年甚至10年时间,才能发展得更完善一点,那这期间,除了能享受更好的环境,过隐居的生活吗?那居住的意义何在呢?
投资买房少了,但不代表没有,总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的,再者说,有几个人买房不看预期呢?“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那不就还是多少有点投资心理嘛,那不然今年买房的人为啥少了?说实话,买房这件事,真到买的时候,没人能大方的说,能接受房子价格下跌。毕竟房子是大额消费,就算没有掏空“六个钱包”,也是大多数家庭占比最大的一笔支出。自住也好,投资也罢,最终看重的还是房子的居住属性,有人住的地方才有烟火气。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31149840b2141bea463baf534b1c20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535848&x-signature=1BGYaxwf1q6q0T2dGI%2Bw3T7X9%2FA%3D

三、有房住就够了?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但需要认清楚的是,房子够住就行了,没问题,但不是所有房子都适合。
最需要谨慎选择的就是公寓房,一套公寓,房子虽小,功能挺齐全,开发商也是如此宣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房子没问题,但有其他问题需要考虑,一是房子的产权,公寓通常只有40年产权。二是梯户比,公寓房一层楼一般有二三十家住户,电梯充其量四部顶天了,更有部分公寓房被承包改造成酒店,人员复杂。三是二次交易,公寓税费高,买或卖的时候都高,愿意接手的人可不多。
在开发商的宣传中,还有诸如"1万首付即可买房 " 之类。一万元上车,对于99%的人来说都不难,更何况开发商还承诺接房开始还房贷,乍一听还不错,终于能买得起房了,有房子住了,管他的。但扳着脚指头算一下,100万的房子,首付怎么也要30万,现在给了1万首付,剩下的首付款,总是有个期限要给的,通常开发商限定的两年。再想想后期高额的房贷,即便房贷利率已经很低了,总得还吧,然后呢?又不是3万5万在鹤岗全款买房。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76f1d44fdef42279d0725ec3f196a7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535848&x-signature=Z%2BsozJR5mIEtay3F09zxgRpSKoE%3D

综上所述,房价降了,买房需要更谨慎,降得多更划算?自住还是投资?有房住就够了?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年最后一个月,这三个买房误区还在影响着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