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rpetahack 发表于 2022-7-12 08:09:36

《健康与美容》:30载,关于你的诉说

今年是《健康与美容》杂志创刊30年。30年,总觉得该写些文字出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给起伏的心绪一湾宁静。

想了想,时间长了,过往的不少情景、抑或相对特殊一点儿的经历,都零零散散地提到过,有些还难免重复,这里将尽力不再赘述,只捡那些深埋于心、平生不易忘怀的故事倾倒出来,以做30年光阴的一个小结。也算是一次难得的分享吧。

关于名字

1992年5月中旬,卫生部向国家科委递交申请,5月底,国家科委复函同意创办《健康与美容》杂志,并提请期刊主办单位持批件到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办理登记手续——《健康与美容》杂志就此诞生。而这之前,是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的。规定的手续不用说了,其间很值得一提的是《健康与美容》杂志刊名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容”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才刚刚出现,内涵还不是特别清晰。当时,“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也不像现在这样各有严格定义、界限分明。印象中,医疗美容的出现似乎更早些,这跟医疗美容与较早创立的医学整形外科的渊源有关。整形外科主要是对创伤进行整形和修复,伴随着整形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医疗美容开始从整形外科领域细分出来,自成体系,成为以美容为主要目的的专属学科。生活美容作为一个新兴的美容行业的呈现,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总之,无论生美还是医美,彼时都带有一丝“舶来品”的影子,它们作为中国美容行业之“新宠”,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强力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起来,共同汇成那个时代女性世界的热门话题。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创办一本科普刊物,为广大女性提供一个了解美容世界的窗口,并为她们的美容诉求提供科学性、专业化的指导,也就成了当时的一种必要而突出的需求了。我看到了这样的需求,并着手工作。

申办新刊,“刊名”是起点,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具体问题:严肃而神圣,此事很是费了一番心思。

起初草拟的刊名都是直奔“美容”二字的,先后提出了六七个备选刊名,如“中国美容”“科学美容”“专业美容”……对这些名字,不少朋友都给出了各自的解读。他们各抒己见,各有侧重,各有根据,一时间难分伯仲,定名一事竟成了一道难题。此事迎来柳暗花明,是源于朋友的一次会面。交谈中,这位多年从事健康教育研究的学者朋友,细致分析了刊物属性及所应表达的内涵,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美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健康”的问题,美是健康的延伸;脱离了健康单纯来谈美容,将会给完整体现期刊宗旨带来障碍。他建议把“健康”二字写入刊名,让美容与健康联动,并以此作为办刊的发力点和深入报道的方向,力争创新突破,形成自己明确的办刊理念和特色。同时,他还列举了当时美容服务中已经显露的一些负面问题和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此一番话,让刊物的轮廓和前景预期瞬间便清晰透亮起来——这让我茅塞顿开。我认为这一分析不仅立意新,而且视界阔,前路必定光明。这即是《健康与美容》刊名的由来。

把“健康”和“美容”有机融合、辩证解读,无疑开辟了一个独特视角,凸显出《健康与美容》在取材方向和编辑理念上与同类刊物的差异性。30年的办刊实践,这一宗旨和理念始终深刻融入到每期刊物的内容当中。

以《健康与美容》创刊号为例。创刊号页码为48页,刊载文章30余篇,其中,多数文章都是把“健康”和“美容”作为一个整体的话题进行阐述的。比如:著名医学专家孙少宣撰写的《眉眼·美学谈》;著名中医专家孟庆荣撰写的《从杨贵妃食用鲜杏谈蔬果美容》;著名整形美容专家刘桐撰写的《时髦的隆乳术》;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全国先进医学科普工作者刘立撰写的《头发的生理特色与健美》;著名口腔科专家傅民魁撰写的《牙齿与容貌美》;著名医学美容专家杨晓惠撰写的《乳房下垂与肥大的整形治疗》,等等。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在从科学的角度审视、剖析美的同时,自然地融入肌体与心理健康的成分及其对于美的作用机理,观点鲜明,寓意深刻,在阐述健康和美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倡导树立科学的健康美容观,即:“美”的实现只能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这是所有爱美人士达成“美丽心愿”的唯一正确途径。

通过解读“健康”与“美容”辩证关系而引发关注的例子,还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2010年11月27日,本刊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共同开展的“中国职业女性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系列活动第三站在上海拉开帷幕,本场活动的主题之一是“名家讲坛——健康与美容的医学辩证”。该主题立意鲜明,突出问题导向,颇具逻辑感,一时间吸引了上千观众到场,经由专家对“健康”与“美容”辩证关系的精彩解读,与会者大多表示受益匪浅。而像这样通俗化和趣味性的科普教育宣传,始终渗透在《健康与美容》的历期刊物中。

经历30年的发展,如今的《健康与美容》又进入到一个更新更广阔的文化时空,这是一个在大数据和智能化引领下开拓与创新的年代。如何科学解读数字化健康产业?如何正确引导智慧型健康美容?在这个以融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时代,又该怎样继续讲好“健康”和“美容”辩证统一的新故事、新理念、新应用?惟盼今后的岁月里,《健康与美容》能全力以赴,做得更好。

从未褪色的记忆

30年过去,记忆中的许多事都慢慢地变得模糊,但创刊时那四间平房的样貌始终清晰地刻在心底。

这里原本是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一个闲置球场。位于东门内向南不远处的一个院落中,通过一个月亮门出入,算是独门独院了。说其闲置,是因为几年间不曾看到球场的正式一些的比赛活动,地面也没有做任何的专业铺装,只是一般的硬土地。偶尔也有三三两两这里的职工来打球热身,但一个月也看不到一两次。四间平房为坐北朝南的正房,位于球场北侧,一看便是现代的砖瓦建筑,不比周边的千年古刹那么庄严肃穆。所以这里还是比较适合办公的。

记得我是1992年七八月份租下的这四间平房。当时社会上空置房很少,适合办公的就更加稀缺,托了不少朋友,才最终确定了这块“宝地”。《健康与美容》杂志创刊号是当年的12月6号首发的,以创刊日为阶段标志,筹备阶段的所有事务都需在这个不算长的时间段内完成,工作还是蛮紧张的。最初的工作团队只有6个人,所以这四间平房里总计有六套办公桌椅,其余的便是文件柜、书柜等家具了。由于空间有限,当时的财务室还兼做库房。院落多数情况下是清净的,球场周围长着几棵高大的白杨,每当有朋友或熟悉一些的客人到访,除了在室内交谈外,如天气晴好,也时常到院中树下小座。受益于文化宫的特定环境——古刹耸立,古树参天,所以时常会听到各种鸟的吟唱,远一点的如天籁之曼妙,近的便如不同“和旋”弹奏出的悦耳的琴声。有时也会有喜鹊到访,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很喜欢听它们鸣叫。中国有句俗话:“喜鹊叫,喜事到。”每当这时,便应和着内心的几分期许,心情也会顷刻间明朗畅快起来。

创刊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每个人的工作热情都很高涨。员工大多身兼多职,约稿、写稿、编辑、广告、策划、发行、采购等凡涉及到的工作,包括一般性的劳务,几个人全分担了。也因此,大家几乎没有周末休息,也没人真正去计较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花费,没有怨言,都在辛苦而愉快地工作着。

创业阶段最难的还是经费。支出多,收入少,更何况初期是没有收入的。直到创刊号发行后,不断积累品牌力,随着广告量的增加,日子才慢慢好起来,但媒体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了。

创刊时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卫生记者协会,秘书长是刘俊琪老师。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为原国家卫生部。当时,作为国家一级协会的中国卫生记协,虽在全国卫生系统中小有名气,但毕竟为社会非赢利组织,属于“清水衙门”,所以,没有办法对《健康与美容》的创办和经营提供财力支持;也因为如此,《健康与美容》的创办经费基本为自筹。

我非常钦佩刘俊琪老师的敬业精神,尤其是他对《健康与美容》编辑工作的辛勤付出。在期刊的筹备阶段,刘老师便颇多费心,为我提供了不少工作上的指导;杂志创刊后,他时常亲临编前会,又亲自撰写稿件以及参与约稿、编辑、审校等具体事务。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业务功底,通过自身的率先垂范,让编辑团队受益良多。后期,编辑部条件改善、搬离文化宫到外面的写字楼办公时,还专门为刘俊琪老师安排了办公室。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很是留恋这种上下级之间密切的工作关系,相互助力,有如坚固的基石,任你在这之上拓展你的成长的空间。——这确是一段难忘记忆。

类似的记忆,还有与吴胜利大姐将近十年的同事经历。吴大姐是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原副所长,今年已逾84岁高龄,但依然思维敏捷,谈吐清晰。早在期刊筹办阶段,我与吴大姐便有往来,经常得到她的关心和指导。退休后,她受聘担任杂志社副社长一职,继续为社务工作奔波操劳。至今仍为杂志社顾问。关于我与吴大姐的多年友情相处,我于之前的文字已有较多介绍,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最不能忘怀的,是1992年12月6日《健康与美容》创刊首发式的情景。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八方朋友汇聚,到会者近千人,有关领导人在会场挥墨题词……这场景,这气氛,每每忆起,依然还有当年的那种激情澎湃之感,似一腔年轻、豪放的血在周身奔涌……

当然,难以忘怀的远不止这些。前面之所以挑了这些事来说,一是因为它们至今尚不为许多人所知,二是因为镌刻在心,念兹在兹。它们与《健康与美容》最初创业时的情景,包括那四间平房和六套桌椅被永久地固化在一起,已经成为了我任何时候都不会褪色的恒久记忆。

影响力与初涉“公益”

《健康与美容》的影响力大体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性。“专业性”是科普刊物的基本功,这里不细说,只想特别强调一点,作为卫生领域的科普刊物,《健康与美容》始终注重与本领域各学科专家学者及业务骨干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为本刊撰稿,而且对刊物的其他稿件也从专业上帮助把关,因此确保了本刊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时效感。让读者可以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中,尽情徜徉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而不必担心被误导。

其次是国际视野。其实,早在2002年,《健康与美容》便与德国知名媒体——《专业美容世界》杂志开始为期两年的国际版权合作。彼时,互联网发展进入提速期,国内几大门户网站始见雏形,认知欲催生了人们对于信息世界强烈的“饥饿感”,传统报刊媒体开始进入压力通道。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国际合作之路,满足读者不断增加的对国际健康美容资讯的阅读需要,也就成了本刊议事日程中的一道必解课题。只是由于这次的国际版权合作时间相对较短,其间双方又少有人员往来,所以,今天谈及此事,有关情景于当年的亲历者包括一些老同事大都有些模糊了。但它却是本刊一次开创性的尝试,是探索国际合作、实现本刊综合质量向国际大刊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本刊与日经BP社所属《Health》杂志开展持久版权合作,为广大读者送去了不少有趣、有益而实用的知识大餐。这已是公众所熟知的事了。

关于《健康与美容》杂志的对外合作,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往事。2009年,本刊曾与日本最大的综合出版集团集英社接洽,商议版权合作事项。是年八九月份,该社今薗董事一行四人专程来访,双方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虽然最终未形成具体合作项目,但从此建立了友好关系。访问期间,我方向集英社赠送了一幅《牡丹》画作,集英社则在此后数年间持续向我社寄送他们出版的《MAQUIA》杂志(当时的目标合作期刊·美容类),以为我方了解国际前沿美容资讯与时尚流行等情况提供参考。由此书写出了跨国同行间的一段友谊佳话。值此《健康与美容》30周年之际,特别提及此事,是想从一个侧面说明《健康与美容》在自身期刊建设方面始终是一个有追求和积极作为的媒体,为了读者利益最大化和期刊荣誉,她30年光阴的时时刻刻都不曾虚度。

第三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这一项与前面两项共同构成了《健康与美容》整体影响力的关键要素。

“《健康与美容》作为期刊媒体,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此高频次、规模化地投入社会公益,这在国内的同类媒体中是不多见的。”这句话出自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原所长喻国明教授的一次会议演说,我多次于不同场合或撰文中引用过这句话,觉得它字字朴实而真切,也由此一直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激励。

30年,点点滴滴的积累、锲而不舍的韧劲、时刻坚守的初衷……在过往的这条长路上,《健康与美容》的系列公益之举,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记录的起点为1994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一位山东籍女孩儿,因患肌肉萎缩症,且较长时间无法治愈,家里已为此变卖了几乎所有财产,直至再也无力为孩子支付接下来的医疗费用。生死攸关之际,西安协和医院毅然决定为这名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当时,对于这家医院做出的如此善举,我深感敬佩,更为患者感到欣慰。我和同事随即赶赴西安,一是代表编辑部为患者捐了款物,二是对院长任超先生做了专访。显然,这是一篇“自带温度”的访谈,刊发后感动了不少读者,其中更有不少人通过本刊的爱心捐助信息纷纷为患者捐款。这个小故事,时隔28年,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一方面是通过此事我与任超院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最难忘记的,是在得知女孩虽经多方努力,但最终未能挽回生命之后,我曾伤感了好长一段时间。

尽管与之后的诸多公益事项相比,最初的这些公益行为无论规模或影响力程度,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无可替代的意义,是由此开启了《健康与美容》的社会公益之门,有效提升了创刊之初我们最需要的在读者中的关注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此后,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及其特有的强大“记忆功能”,本刊独立或联合举办的一系列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活动,包括地方性的和全国性的,比如:1996 年与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范围的“健康美容质量行活动”; 2003 年与北京市委文明办共同举办的“首都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健美人间大型文艺晚会”; 2010 年举办的“中国职业女性健康素养专家论坛”;同年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共同组织开展的“中国职业女性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等。这些活动通过互联网检索大都轻而易举地可以查到,所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它们汇总在一起,组成了《健康与美容》社会公益历程的长篇画卷,在广大读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于“获得感”

30年的经历,喜忧兼具,五味杂陈,其中的“获得感”还是很值得一提的。细细梳理一下,感受最大者莫过于“相伴”两字。想一想,30年,差不多是一代人的岁月了。从小到大,春夏秋冬,彼此守候,相互支撑,这对一个人来讲该是怎样的一种安慰啊!而这样的感觉,更是时常幻化为一种“哺育与守护者的荣誉感”:朝来暮往,斗转星移,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见证她的逐日成长,分享她缤纷的“果实”,于青丝与白发之间,欣赏和感受她流动的年华;尤其是,当蓦然回首,你眼中的她依然还是那么的丽质而俊健,这种获得感又怎能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呢!

作为行业主流媒体,《健康与美容》创刊30年来从未偏离过自己的初衷。她把“美丽源自健康”办刊理念,一直做到深入人心,形成共鸣。财力再紧,不能减公益;负荷再重,也必勇敢担当,这是《健康与美容》始终坚守的社会道义。多年来,编辑部先后承接并圆满完成了一批政府相关部门委托的课题项目,如:2014 年,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化注册管理司委托,组织开展“化妆品消费认知调查活动”,完成并提交较高质量的项目报告书;2015-2016 年,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委托,组织开展“美容化妆品行业市场及技术调研”,并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共同完成《健康美容服务技术规范》的制定;2018-2019 年,在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牵头完成了《健康美容服务规范》(团体标准T/NAHIEM 10—2019)的制定,进一步奠定了杂志及新媒体在健康美容行业的领军地位和话语权,成为当今全媒体时代期刊经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资源。

30年来,《健康与美容》始终把媒体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突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同时,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协调发展,为媒体经营注入强劲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

《健康与美容》杂志历年获得的主要荣誉有: 2000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奖”,列入“全国期刊 500 强方阵”。2003年,获全国工商联颁发的“中国美容化妆品业时代传播奖”。 2007—2008 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组委会颁发的“中国传媒创新期刊十强奖”。 2013 年,在一项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权中国期刊协会和人民网组织开展的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定中,《健康与美容》荣获“2013 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50种期刊”荣誉等等。

30年,回眸——感怀——难掩长卷;再奋进,机遇——挑战——拥抱凯旋。《健康与美容》的下个五年、十年、三十年,豪迈前行,已经在路上!(作者:健康与美容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段景花)

来源: 新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健康与美容》:30载,关于你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