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nded 发表于 2021-11-30 07:44:33

阿尔山是我成长的摇篮

历史酷似时代极速奔驰的列车,承载着人们勇往直前。乘坐在车厢里由车窗向外望去流失的时光急速而过。列车摇晃的节奏又似小时候睡过的摇篮一般,摇荡着年轻一代茁壮成长。眨眼间这年代从50、60、70……到了21世纪了。回想起来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孩子如今到了古稀之年,如此情景还历历在目。
1951年我才17岁,当时还是一个刚出徒不久的小木匠,凭着仅有五年级的文化程度闯到阿尔山找工作,觉得成功的概率不会很大,没想到的是当时具备这样文化的人也很缺乏,当天就被阿尔山林业分工会录取了。
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不如做木工活挣的多,当时正是以小米支付工资改变为按分值支付工资不久,给我定为23级,每月工薪为110分(当时分值是蒙币两千二百元左右,相当于后来的第二套人民币两毛二分钱,每月还得按乌兰浩特的粮价变更分值)。
录取的第二天,我就被分配到苏呼河作业所支工会。乘坐着当时夏秋之间唯一的交通工具大马车,经过艰难的路途到了目的地。报到之后领导分配我做文化教员。工作一段时间正逢内蒙古广播电台第二台开播,上级分配给作业所工会一台直流收音机,需要派一名收音员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学习,领导就派我去了。学习一段时间回来,让我负责每天携带收音机轮流到各工铺组织工人收听广播,播放时间是在晚上工人收工回来吃过晚饭后开始,主要是收听全国及自治区的新闻节目。每到一个工铺工人们都特别热烈的欢迎我这个收音员,每当收听完新闻还要求收听京剧和其他文艺节目。为了照顾工人休息不影响第二天出勤,夜里不得播放太长的时间。工人们觉得收听时间太少,都恳切的挽留要求让我多播放一天,工友们还主动的在山上选最高的小树砍回来立起天线杆,来增强收音效果。晚上给我安排床铺,同工人们一起吃一起住,根本感觉不到干部与工人的区别。当时工友们的热情或者是对广播节目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
当时苏呼河作业所的施业区划分为三号沟、四号沟、五号沟设有六个工铺,为了满足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或遇有重要新闻,有时贪黑行走十几里路到另一个工铺去播放,为此作业所还专给我配备一匹马。那个年代没见过棉帐篷,林业工人住的全是木刻楞房,睡的是小杆铺,点的是煤油灯,取暖是大铁桶做的炉子,生活十分艰苦而枯燥,在深山老林里能听到新闻广播还能听到京剧,工人们特别高兴。
转过年来内蒙古总工会为了在林业工人中进行启蒙教育,决定各基层工会均需设立政治教员,组织上派我去内蒙古工会干部学校政教班学习,学习回来后在工人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为课本的启蒙政治教育,在这次进修学习中我也才懂得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主义。通过半年来的学习,第一次懂得了怎样备课,怎样拟讲课提纲,怎样写讲稿和向工人讲解通俗语言的技巧。那个时候企业的政治工作完全由工会出面,党组织处于地下工作。1952年林区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上级工会派下来的工作组的具体指导,由当地工会组织发动进行的,五十年代初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和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当时都是由工会组织发动进行的。
1954年阿尔山成立企业党委,领导干部是由兴安盟盟委选派有经验的党政干部任职,按县团级管理,第一任党委书记是达胡巴雅尔。当时还是委员制。1955年党委分设了部、委、办,工会负责的工人政治教育工作移交到党委宣传部,人员随之调到党委,从此我的一生就定位成了政工干部了。
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干部能经常深入基层,同工人同吃同住,一起摸爬滚打如同兄弟,所以做群众工作是非常有意思的。
(2009年6月6日修改稿)
作者:曾是阿尔山人
                                                               

@Xizi_q1I8lIyU 发表于 2021-11-30 08:00:25

说的跟真的一样

灰色的绯红 发表于 2021-11-30 08:27:03

说的跟真的一样

@Xizi_phBzYBr9 发表于 2021-11-30 09:12:31

学到了,哈哈

恩恩石头 发表于 2021-11-30 09:26:25

学习了

灰色的绯红 发表于 2021-11-30 10:01:55

很有道理

qt851120 发表于 2021-11-30 12:33:39

说的跟真的一样

娜吒妹妹 发表于 2021-11-30 15:19:25

哎,看着很无语

虫二是我 发表于 2021-11-30 17:58:03

很有道理

zx457091976 发表于 2021-11-30 20:18:08

哎,看着很无语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阿尔山是我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