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萨其马虞co 发表于 2021-6-20 14:24:42

人民币持续升值,楼市将被碾压?

2021年5月19日前后召开的“新一次莫干山会议”,因为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的发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周诚君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管不了人民币汇率,中国中央银行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汇率是全球所有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偏好、预期和交易决定的。放弃了汇率目标,那么中央银行就可以明确地追求另外两个目标:即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这样,我们的目标就非常清晰:一头抓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确保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一头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寻求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确保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可自由使用。总体看,人民币对美元在中长期内将持续对美元升值。这既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相对购买力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美联储搞量化宽松和不断扩表的后果之一,而且经验数据也表明,多数成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后,其货币将对美元汇率呈持续升值趋势。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对宏观经济冲击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中长期上行趋势或已成型。中国应该让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

吕进中海认为,资产价格有纳入通胀考量的必要性,建议试点测算资产价格指数,并与CPI、PPI合成计算广义通胀指数。

央行两位官员的讲话、撰文,都涉及了非常重大的问题,将影响未来中国通胀率的计算方式、基本利率走势、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而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资产配置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读者忧心忡忡地问我:人民币升值,是不是意味着中国选择“保汇率”,那么楼市会不会被放弃?因为当年日本就是“保汇率”的情况下,出现的楼市大崩盘。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周诚君和吕进中,都是央行各级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观点不仅仅是学术观点,还可能是政策信号。

第二,“央行管不了人民币汇率”,可以理解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向硬通货的宣言。

但你要首先理解汇率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是蒙代尔等人提出的,具体是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比如日本,货币政策有独立性、资本是自由流动的,但日元汇率大幅波动。

在比如中国香港,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盯住美元(保持稳定),货币政策就很难独立,受到美国或者中国内地的影响。

而中国内地,长期以来追求的是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所以我们有外汇管制,资本流动不自由。

从1949年至今,中国汇率三角关系一直如此。周诚君的意思是说,现在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币要国际化,那么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汇率除了香港之外,你是无法控制的。所以,中国应该逐步放弃汇率目标(汇率稳定),追求“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

人民币要变成硬通货,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强国,理论上需要走这一步。但问题是,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因为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关起门来玩泡沫。一旦放弃外汇管制,楼市和股市的泡沫会全部双双破裂。此外,还会加剧富裕阶层的财富转移。

更要命的是,中美关系充满了变数。拜登时代,合作色彩更浓一些;特朗普一派上台,冲突就可能加剧。在中美没有形成新的稳定关系之前,在台海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央行不管人民币汇率、贸然取消外汇管制将是一场灾难。

第三,人民币会长期升值吗?很难。

目前看,人民币有升值的理由。主要原因是,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维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而美国、印度等大国深陷泥潭。中国的对外贸易反而大幅上升,因为缺少替代国。

再加上中国印钞少,美国印钞多,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就成为可能。而且当前大宗商品涨价比较厉害,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遏制输入型通胀。反正我们出口这边缺少替代者,人民币升值暂时不会损害竞争力。

所以,人民币或许真的可以对美元升值到6.2左右,甚至接近6。但疫情全面结束之后,情况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周诚君在讲人民币升值的时候,还讲了一个逻辑:二战之后,当一个经济大国崛起的时候,都被美国逼着货币升值,比如日本和德国。所以——(下面的话是我推导出来的)中国如果想跟美国维持斗而不破的关系,就要控制贸易逆差,货币就必须升值。

这个逻辑当然成立,但人民币很难有日元、德国马克那样的升值幅度(升值2.5倍左右)。原因很简单,日本、德国是战败国,理论上是被美国占领、保护的,所以节省了军备开支。而中国跟美国正在发生“有限度的军备竞赛”,这意味着中国军备开支将远超日本、德国,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就不会太大。

而且中国维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运行成本本来就高一些。比如:我们为什么能有效控制疫情,就是因为有庞大的基层政权组织,而日本、德国、美国是没有这些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人民币会有所升值,但不会重演当年日元、德国马克的大升值。

第四,通胀计算方式的变革,会导致趋势性加息?比较难。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提出的“资产价格有纳入通胀考量”、“建议试点测算资产价格指数,并与CPI、PPI合成计算广义通胀指数”,其实不是全新课题,去年就有过讨论。

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是负责发钞的,怎样才能判断钞票发多了,还是少了?

西方国家一般看就业率(或失业率)和CPI。但CPI存在一个如何计算的问题,中国的CPI偏重“吃”(基本生存),其中猪肉占比偏高。所以坊间戏称,中国的CPI是“猪决定的”。

由于没有计入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只计算了房租、房屋装修),所以大家都觉得CPI失真。所以我把CPI称为“穷人指数”,因为它更多侧重基本生存。如果你投资,就缺少一个指数,只能看广义货币M2的增速,或者社会融资额的增速,这可以看做是“富人指数”。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12f52cdee664573a88a25fd53bf3db7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1cb854451054beb8aae81f490ed97ff


上图:最新的CPI只有0.9%,而PPI飙升到了6.8%,资产价格上涨主要影响PPI,而比较难传递到CPI。

现在吕进中的建议是,“资产价格有纳入通胀考量的必要性”,建议搞一个资产价格指数。然后这个指数跟CPI、PPI三家综合,计算出一个“广义通胀指数”。

这当然很有必要。但问题是,“广义通胀指数”一旦问世,可能给央行带来加息的巨大心理压力,因为它一定比CPI高很多。

再加上人民币要升值,要遏制输入通胀、维持中美良好关系,那么加息起来岂不更理直气壮?

其实未必。因为中国目前基准利率比西方国家已经高了不少,未来外汇管制的放松是渐进式的。而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有待提升,再加上老龄化、少子化,利率太高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很难出现趋势性的加息。

“广义通胀指数”,无非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富人指数”而已,主要给投资者看,央行参考。

只要中国留在全球主流贸易体系之内,利率的大趋势还是不断走低的。但短期反弹有可能。

第五,人民币升值、广义通胀指数诞生,会让中国“弃房价、保汇率”吗?

无论人民币升值,还是放弃汇率目标,都是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来考虑的,目标是“活得更好”——让人民币成为硬通货、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但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踏踏实实地活下去,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基本稳定。

两个目标相比:国内目标优先,生存目标优先。

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足够的财政来源,而“土地+房屋”是当今最重要的财源,全口径政府收入的接近40%跟“土地+房屋”有直接关系。

所以,在“土地+房屋”问题上,改革一定会非常慎重。日本式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基本上没有可能在中国发生。因为“三道红线”(房企融资)、“两道红线”(银行放贷),再加上限购、限价、限售、限贷、限商之后,房地产市场彻底被装入了“鸟笼”,想剧烈波动比较难了。

未来,国家会遏制房地产泡沫,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避免大涨之后的大跌。由于土地、资金的供应高度由政府管控,无论是“东京模式”(大跌)还是“德黑兰模式”(每平米房价数亿元,房价每年翻倍)都没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中美博弈,双方最有杀伤力的牌都还没有打出,特朗普是否会卷土重来尚未可知,未来充满了巨大的变数。

在中美形成新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之前,很多问题都看不清楚,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但有几个判断,我可以比较确定地告诉大家:
第一,房地产行业对中国仍然比较重要,至少20年内很重要,房地产的含税率还会提高,这个行业仍将是中国的征税神器。中美博弈中,双方未来都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第二,人民币在疫情结束之前,可能会有一波升值,尤其是在今年年内,目标是对冲输入型通胀(大宗商品涨价)。但从中长期看,升值到6以内,并长期保持,基本不可能。第三,今年四季度以后,中美货币政策可能再次明显背离,美联储开始收紧,中国央行会适度放松。第四、人民币的汇率,长期看是由中国社会的活力决定的。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47a1edecc4d4009a2abf32f83b4d740

123456914 发表于 2021-6-20 14:25:42

分析得很到位。

楚一帆 发表于 2021-6-20 14:25:47

分析了这么多,也没看懂和老百姓生活挂钩的点,个人水平有限,不好意思啊[捂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币持续升值,楼市将被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