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意识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些关键阶段,需要用心教育
最近发现宝妈们遇到的关于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和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关。比如那天一个宝妈说,孩子昨天晚上闹了一晚上,也不为什么,就是因为看电视,她想看小猪佩琪,我我给他换了《小猪佩奇》,她还是不满意,非要哭。
仔细追问才发现,是当时电视有点卡,遥控器按几下才管用,妈妈嫌孩子乱按会更卡,所以拿过遥控器给孩子放了佩奇。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但这背后都是自我意识发展在作怪。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e21eb94b2084a84a6119164f62fdfba
除此以外,孩子还会有很多行为:
比如跟别的孩子抢玩具,很不友好,看不得父母夸别的孩子,占有欲极强;
钻牛角尖,固执任性;
常常在镜子前观察自己,开始在意别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说到自我意识,这是一个非常大也非常复杂的话题,它带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问题。
首先,我们从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聊起。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590a5c4e1cb4b588383c89706bfd923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比如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经常问的,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等一系列“玄幻”问题。
2岁以下萌芽期:
婴儿或儿童对自己的认识,需要从很简单的问题开始,认识自己的脚,自己的手,自己的脸,再然后认识自己的想法,认识自己身边的人,认识自己想要做什么等等。
我抱着娃的时候就很喜欢让孩子照镜子,然后让孩子动动小手,我动动他的小脸,看孩子能不能认出来镜子里的是我和他自己。相信很多宝妈都有一样的好奇,而宝宝有没有认出自己,我之前却不会分析。
其实,这正是一个著名的“红点”实验的日常版。
红点实验就是在孩子的鼻尖上点一个红点,然后将孩子放在镜子前,观察孩子的动作。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56165efcad74fb09ff6331e44da5b5f
结果发现:
小于1岁半的孩子都是去摸镜子里的红点,而1岁半到2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了。
这说明什么,孩子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已经有了自我意识。
1岁半到2岁之间,当孩子开始根据镜子里的动作来主动触发自己的动作,然后用自己的动作去触发镜子里的动作,这说明孩子能够把自己作为主体来认知。
当孩子自我意识继续发展,他能够从照片、视频中认出自己,这说明孩子有了明确的作为客体的自我认知。
3-6岁逆反期:
到了三岁左右,孩子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一期间属于儿童人生发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活动自主,和意志自主。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e18dd243b1014b14add00519e51519fc
活动要听我自己的,我的想法也要是自己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哪怕父母控制下的活动,以及父母的意志和自己是相同的,孩子也要进行反抗。
当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肯定和依赖,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工作和决策,给孩子机会让他体现“我很能干”,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满足。
6-13岁童年期: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
这个阶段是孩子对评价特别在意的阶段。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而且孩子的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以前爸爸妈妈说他爱护动物,是一个好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好孩子,老师说一句他不是好孩子,他就会相信自己不是好孩子。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801b5fd99bed4680b1d1313fec935b00
但是在自我意识发展之后,孩子可以逐渐进行自我评价。对于身边人的观察,会让孩子形成客观的参照系,而且由于自我意识增强,当外部评价和他自我评价不同是,孩子会表现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随着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孩子会明白,评价也不是简单的全面批评,而是可以有不同局部的评价,他可以区分出爸妈对他马虎的评价,不代表爸妈对他整个人的评价。
不过,孩子的整体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父母及老师对孩子进行客观、公正、充满鼓励的评价,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正如“期待效应”所显示的那样,当你觉得孩子是优秀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当你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孩子也会变成一无是处。
心理学上讲“自我意识”有4个特点,了解这4个特点也很重要。
特点一:意识性
心理学讲的意识性,就是有意识,区别于无意识和潜意识,所谓意识性,就是孩子已经可以对自我对他人和环境之前的关系有着明确、清晰的理解和觉察的能力和态度。
特点二: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本身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即在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的阶段时,他们会开始运用各种方式交朋友,发展伙伴关系,并在团体中寻找和定位自己的角色。
特点三:能动性
能动性指的是,孩子会主动的根据周围环境来进行改变,不断形成不断更重自己的自我意识,然后通过自我意识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6eb72cb1da644f5b9747a0df4202bb9
当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体现。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生作用,而父母虽然没有明确发现这一点,但是也在利用这一点,也正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他才能够进行行为修正。
特点四:同一性
同一性指的是孩子从小到大自我意识发展中维持相对同一。虽然孩子的自我是不断发展的,而且会经过长达20年的发展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但是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fea9074cd5b4bbdbec94d0ef18bd868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家长不断培养和正确引导,否则孩子容易出现错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变得过于自卑、过于自大、自尊心过强等问题。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内容上可以分为: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从自我观念上可以分为: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从形式上可以分为: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呢?我们可以从自我意识形式的三个层面来学习。
第一个层面: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是孩子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我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等等……
这些结论的形成,伴随着孩子的能否接受。
受到挫败过多,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自我认知过低,受到评价过高,会让孩子变得自大,自我认知过高。
如果孩子面对负面的批评情绪很低,难以接受。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b85073a6c3354472971597677532bcf2
第二个层面:自我体验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自我体验,爬、抓、扔、吃、摸……都在用一切方式体验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之后,与人的交往,和爸爸妈妈的相处,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孩子体会到开心,难过,失落,这些都是宝贵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及自我,有了这些,孩子才能和他人形成共情,才有以己推人的能力。
所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我体验,才能让他有更丰富的感受能力。
比如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带孩子参与更多的活动,同时让孩子注意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生出更多的自爱、自尊、内疚、自豪等感受,孩子的人生会有更多的层次。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23978458d5c484ab0be969e2f7d7f3f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孩子亲身经历和感受外在环境,也是孩子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
第三个层面:自我调节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层次。
父母教给孩子很多道理,最终需要靠孩子内化到自己心里,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进行自我监督和调节。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27da16889c0f4ecfaeb4ddd6feb62cf3
孩子自制力较差,也是因为在儿童时期自我意志发展还不够的原因。
有人说,之所以让所有的孩子必须在学校待到18岁以上再放到社会上去,不是因为有多少知识一定要在学校里学习,而是因为孩子在未成年时没有足够的“踩刹车”能力,缺乏自我抑制,很容易因为冲动做错事,所以让他呆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
对父母来说,小时候的孩子更多的是依靠父母来做监督,有些事情需要不断提醒,需要树立一个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所怕,有所顾忌。
另外,对父母来说,当孩子犯错,要相信孩子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他们会吸取教训,会反省自己,并且不断调整,进行自我塑造。
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发展,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自我意识,这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影响深远。 很有道理 很有道理 看到真的很羡慕 学习了 学到了,哈哈 顶一下 说的跟真的一样 很有道理 学到了,哈哈